【記者夏俊明高雄報導】中國人有句俗話─「三歲看一生」,彩虹愛家秘書長陳進隆表示,生命教育的根基需要從小開始,社會大眾千萬不要等到人心敗壞才知道加強品格教育的重要性,當孩子從小在生活中慢慢體會,生命教育對孩子而言就不會是另一項被迫完成的課業壓力。
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與師大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、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兒家系合作,五月28日在樹科大舉行「讓生命更美好」研討會,透過專題演講、個案分享等,讓在場諸位 國小 老師、兒家系學生等與會者思想如何確實透過生命教育帶給孩子幫助。
台灣兒童不快樂
陳進隆表示,根據兒童生命教育專刊「Reach Touch」所進行的全台調查顯示,台灣孩子的「三不」─「不快樂」、「不喜歡自己」、「不喜歡上學」,在國小時期就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攀升,六年級生較三年級生更不快樂、不愛自己並更討厭上學,延伸出孩子最煩惱的「學習」問題外,與同儕相處的「人際關係」亦是需要輔導協助的部份;另一項調查提出,孩子感到最快樂的是遊戲時間,包括與人或東西玩,快樂比例高達51。
然而,台灣的孩子被補習班、托育所或課輔班的課業重擔壓的沒有時間玩,出現越來越多「宅小孩」,父母親將課業和學習掛在嘴邊,「不可以」、「不行」、「快一點」成為父母親與孩子最常交談的語句,繁忙的父母重視孩子們智能上的長進,卻忽略生命成長的需要,孩子們不快樂的指數因此逐漸攀升。
生命影響生命 父母是關鍵
陳進隆表示,根據調查,多數 家長及 老師都同意生命教育的責任應在父母親身上,然而熟悉生命教育的家長不到受訪者的一半,認為自己有能力教導孩子的更降到1/10。
陳進隆提到,家長認為老師及志工是生命教育的關鍵;老師則認為志工是關鍵。生命教育的核心在於「生命影響生命」,再加強最常與孩子接觸的父母親 和 老師的生命教育,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見證和影響。
他強調,家長對待孩子的方法以及夫妻間是否互重互信,都是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的最佳示範。生命教育要能成功帶給孩子幫助,父母親的認知與實踐比孩子在學校的課程更為重要,也更能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並實行。
「Reach Touch」專刊所進行之「全台生命教育大調查」,以國小學童、教師及家長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,有效問卷學童為1755筆、家長1531筆、教師1191筆,在95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皆在3以下。2010.06.02
原文/基督教論壇報網站
留言列表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