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家有小霸王!!」
─如何培養孩子懂得與人分享?
文╱簡楚瑛(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)
這世代的夫妻普遍孩子都生的少,每一個小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,
對於小孩們的要求,家長可說是有求必應。
但愛孩子就是要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嗎?這對幼兒真是最好的選擇嗎?
情境一
小敏是個五歲的小女孩,她最期待每天早上學校的角落時間了,她可以用積木排出許多她喜歡的東西。
但是,今天小敏要的積木被其他人拿走了,小敏對著那個小朋友說:「我要用!給我!」然後就用力的從別人手中搶過積木!她把整桶積木都抱在懷裡,大叫:「這些都是我的!不准拿!我要排一整排的火車。」
情境二
今天是學校固定的玩具分享日。小敏說:「不要,這是我的玩具,我從家裡帶來的,為什麼我要分別人玩!」當小敏說完這句話後,就把自己的玩具藏起來,跑去玩別人的。
為甚麼說不動呢?
以上的這些情境是不是都很熟悉呢?幼兒與其他孩子的互動時,「佔有」自己所喜愛的玩具、物品甚至是人,時常讓父母傷透腦筋,有時候父母更想極力的去「矯正」孩子的舉動,期待孩子們學習去分享。然而,會讓孩子出現這樣的舉動,有以下的一些原因:
一、缺乏學習分享的機會:
幼兒在家中若是獨生子女,較容易養成「一人獨大」的性格,因為缺乏與手足互動的機會,因此與同儕相處時,缺少合作、溝通、協調與分享的經驗。
二、父母溺愛:
有些孩子因為家人過度疼愛,集三千寵愛於一身,在家中無論要求什麼,都會得到滿足。父母過於溺愛的結果,造成幼兒自我中心的性格,習慣以自己的角度,及自身的需求來面對週遭的人事物,同時也會造成挫折忍受力低,比較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分享。
面對普遍少子化的家庭,其實父母還是能透過許多心態上的調整,積極的尋求解決策略,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受不同的刺激,培養與其他同儕互動的機會:
父母心態要先調整
●「愛」孩子與「溺愛」孩子是不一樣的
父母因為「愛」孩子,所以更應該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及端正的行為,當孩子出現的不當行為時,要適時且合宜的指正,也藉此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。
● 父母本身瞭解「分享」的重要性
人是群居的動物,每個人都是依賴他人而生存的。在彼此分享的過程中,除了能共享資源、享受幫助他人以及被他人幫助的快樂外,分享也可是增進良好人際互動的潤滑劑。因此,身為父母,本身若瞭解分享的重要性,也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想法。
家長可以這樣做
一、鼓勵孩子參與團體活動
孩子在幼年期的發展是從「自我」轉向「群己」,若父母能給予家中的孩子與其他幼兒共同活動、相處的機會,自然而然營造出同儕互動的環境,孩子在轉向「群己」的發展上則較能適應。如:主動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,或者是到公園和其他小朋友共同遊戲,透過和朋友的分享、交流,孩子能開始慢慢建立分享的能力。
二、父母的身教
孩子學習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父母,若孩子時常感受到父母樂於與他人分享,對待他人多能抱持著同理心,在耳濡目染下,孩子也會擁有較佳的分享能力。
三、多和孩子分享
父母可以主動和孩子說說分享的美好,讓孩子感受到與他人分享資源時的快樂!同時,可鼓勵孩子嘗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寶貝,親身去體驗那股快樂感!
四、繪本共讀
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,是比起說教更直接與孩子對談的方式。為孩子挑選合適相關主題的繪本與孩子共同閱讀、討論,在討論中,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想法,並給予適時的引導。
五、事先約法三章
在和其他孩子相處或遊戲前,老師或家長先強調共享共用的觀念,並給予事前規範,例如:要求孩子先詢問已經在玩玩具的其他孩子,可不可以一起玩或借來玩,如果想玩同一種玩具時,就採輪流玩的方式,每個人玩十分鐘。
您家的孩子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嗎?您都如何增加孩子與其他同儕相處與分享的機會呢?與孩子建立一個共同的方式讓孩子體會「分享」其中的美意,相信您也能教出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