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,因喜怒哀樂,我們才能和他人產生連結,享受各種情感,也因著情緒,我們才有機會深刻體驗人生的滋味。

 

「幼兒情緒」比我們想像中來的早,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幼兒情緒深受父母影響,因此成為近年來父母關注的議題,身為父母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更應該陪伴孩子,成為孩子最好的「情緒教練」。

 

當孩子的情緒教練,指的是不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,如:憤怒、恐懼,接受並善用此機會教育,才能真正教導孩子生活意義。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‧高特曼的調查發現,若是父母能好好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,孩子也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,挫折忍受度高,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步驟,試著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:

 

 

覺察孩子的情緒(了解情緒是親近孩子、教導孩子的機會)

理解孩子的情緒意義

接納、同理孩子的情趣,確認孩子的感受

協助孩子覺察、辨識情緒並尋找言語標明情緒

協助孩子處理情緒並讓孩子了解引發情緒的情境,釐清原因

協助孩子思考解決方案,且必要時需設定限制

 

 

 

以下從一個輔導的小案例中,來看看如何實際運用這些步驟引導孩子了解情緒本身,並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衝突:

 

三年級的小辰與姐姐又起了衝突,小辰憤而離去,並落下狠話:「我再也不要回來了!」老師追出去,發現小辰往宿舍的方向跑去,老師終於放下心,因為這代表「他想回到安全的地方療傷」。(1.察覺)

 

老師對小辰說:「我不是要來追你回去的,而是要來陪你。我老了追不動你了,可以停在那裡等我嗎?」小辰停下來,雖然背對著老師,但老師還是對他說:「謝謝你,你是個體貼有愛心的孩子,也是一個可以控制情緒的孩子,你雖然生氣,但卻因為愛我而控制不再跑,真不容易!」(2.理解)

 

他回應:「我絕對不要讓她了,我不要她!」

(那是一種受了傷,想要保護自己的訊號),大人接納他的情緒,也很疼惜他的委曲,而以往有情緒障礙的姊姊生氣時,動不動就會動粗或是言語暴力,小辰總是會說:「原諒她吧,她就是這樣…」忍過去,姊姊就平息了,媽媽也不會傷心,這是一種堅定的愛與力量。

 

老師拍拍小辰的背說:「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?你怎麼用那麼多的愛,愛你的姐姐,你一定很傷心她這樣,你多麼希望它可以改變,媽媽也可以不在傷心流淚。」(3.接納同理和確認)

 

這時小辰激動的抽蓄哭泣起來,哭泣的聲音越來越大,彷彿要將所有委屈都哭出來,老師告訴小辰:「把所有的痛哭出來是好的,你就會慢慢變的有力量。」等小辰漸漸平復後,問他:「看你哭的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,對不對?」他點點頭,漸漸把身體轉過來,老師接著引導著問小辰:「這個傷心是挫折?還是生氣?或是沮喪、失望?」他說:「失望。」(4.標明情緒)

 

透過引導,讓孩子用情緒詞彙例如失望、沮喪等,表達當時的情緒,就能幫助孩子從「衝動」進入「理性」,開始思考:自己怎麼會這樣?我要什麼?甚至探索、澄清情緒的多重面貌,找到核心情緒及其意義。

 

接著老師問小辰:「你剛剛說失望是什麼意思?」(5.釐清原因)

小辰說:「她都沒改變,讓也沒有用。」

 

這是一種無力感,一種期待的失落,一種對自己付出卻沒有結果的失望!

 

於是老師說:「你可以不讓啊!這和你原來想幫姊姊或媽媽的善良一點也不衝突。如果不讓,你想怎麼做呢?」(6.協助孩子解決問題)

 

小辰接著說:「我希望她消失,永遠都不要這樣的姊姊。」老師提醒小辰:「你可以很生氣,但沒有人有權利決定另一個人的生命。而且告訴你一個很重要的秘密:傷心、生氣的時候不要做重大的決定,因為傷心生氣都會過去,但衝動的決定會變成永遠的後悔。我們可以再想想其他方法。」(6.必要時提供限制)

他點點頭說:「那就給她吧!我不要了!」老師接著問:「這是一種不讓它的方法嗎?」他說:「是!因為是我決定給的,所以不是讓!」這是多麼有力量的答案。

 

 

情緒教育不是一種智能,是一種對生活及對待生命的態度!發現、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,可以開啟溝通的那扇門,而幫助孩子標明情緒、進一步釐清原因,才能夠理性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,陪著孩子在人生百態中,體會各樣豐富的滋味。

原文/周玉筍 彩虹愛家經營發展部主任 宇宙光關輔中心特約輔導員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彩虹愛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